石宝山,又叫石钟山,位于剑川县城西南25公里处,因山上有石如钟而得名。这里峭壁嶙峋,交错矗立着奇岩异石,有如狮蹲象定,又有如蛙跳鱼游,且险且怪。被当地人称为“活不耐烦松”的扭松遍布于山间幽谷。石钟山的松树并不高壮,却扭得奇怪,一棵棵好似麻花。这怪树与那怪石相照应,怪上加怪,使石钟山更添几分魅力。南山坡上,翠竹环抱着一群古色古香的屋宇,那便是石钟寺。寺里有一巨石,形如倒扣的巨钟。素有“南国瑰宝”之称的石钟山石窟群就雕琢于石钟寺。
石宝山自然风光瑰丽奇绝,最高峰佛顶山海拔为3038米,最低处沙登箐金鸡栖山海拔为2140米。景区受海拔高差与地势影响,呈环形立体气候,有“一山分四季,隔里不同天”的特征,特殊的气候孕育了景区内种类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
石钟山石窟造像共16窟,全部雕琢于石钟寺附近方圆十几里内的悬崖峭壁上。石窟造像的题材大致有如下几类:
一类是佛像。这类石刻数量多、艺术水平高,它反映了南诏大理国时期佛教在白族地区盛行的情况。这些佛像大多是禅宗风格的如来、阿难、迦叶、文殊、普贤、观音和地藏王等,也有密宗格调的八大明王等,而八大明王造像作为佛教密宗艺术珍品,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这些佛像或正襟危坐,或亭亭玉立,或竖眉瞪目,或妩媚多姿,有笑有愁、有哀有怒,雕得有性有灵,充满了人间社会的生活气息。仿佛“人”化了的神,展现了南诏文化渊源及白族雕刻艺术之精湛。石钟寺区第五窟的“愁面观音”性格特征颇为突出,俨然鬼斧神工使然。
在雕有佛龛、佛塔以及小径、持杖者、抱琴乐师、上山樵夫、入山修道的苦行僧、童子、仙鹤、猴子等寓意深山苦修的背景下,观音身躯前倾,面目瘦削而凄苦,苍眉俯视,好似愁肠万断,流露出内心深处对苦难众生的慈悯。而第七窟的甘露观音又雅得玉肌丰腴、端庄秀美,与其说是慈悲为怀的菩萨,不如说是绝代佳人。有趣的是:观音的胸口有个缺洞,传说那是她虔心修行,用甘露为人间降福,可有人不信,于是她毅然剖开胸口,掏出赤心,将其捧在钵内,以示心诚,表现出一种执着、坦白、勇敢的精神,所以人们又誉称她为剖腹观音。
另一类是南诏王者造像。石钟山石窟有三窟南诏王的雕像,其中第二窟“阁逻凤议政图”最为突出。此窟人物众多,场面壮观,极富民族特色。全窟凿成一座宫廷大厅,上檐雕着花纹、连珠纹、垂帐纹3种花纹,还雕着高卷的人字形幔帐,富丽堂皇。厅堂中央坐着南诏风云人物阁罗凤。两旁簇拥着文武大臣及侍从。他们或拿仪仗,或举旗帜,或揣宫扇,或捧宝瓶,或握宝剑,或执曲柄伞,姿态不一。
人物精神饱满,每个人物的外表和性格都不尽相同。侍者所持的八面旗帜向不同方向飘舞,产生一种静中有动的效果。全窟高1.45米,宽1.50米,人物多达16人。构图虽复杂,却在有限的空间内把人物雕得栩栩如生,连人物衣褶的线条也层层折皱,细致如真。整个石窟主题突出而和谐,表现了高超的雕刻技艺。这些王者造像还像一面镜子,反映了南诏社会政治生活的若干侧面,成为了解和研究南诏历史的珍贵资料。
石钟山石窟中还有一座很特别的雕刻。在石钟寺区第八窟佛龛正中莲花座上,雕着一具巨大的女性,当地白族语称之为“阿央白”。“阿央白”两侧壁上还分别雕着造型生动、构图督导的毗卢佛和多宝佛。为什么女性会赫然雕刻于佛像之中呢?其实这并不奇怪,这是母性崇拜的象征。当地白族妇女中,至今还残留着向“阿央白”祈祷、跪拜、抹香油以求子嗣的习俗。向这样的石刻在我国其他石窟中是绝无仅有的。
剑川石钟山石窟是南诏大理国时期数百年间开凿的,距今已有千余年了。在南诏到大理国时期竟有如此辉煌卓越的艺术品,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显示了白族人民超高的艺术创造能力,这千年无价之宝堪称民族文化的奇葩。1961年,剑川石钟山石窟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喜欢长在石崖上的花,它遗世而独立,顽强地生存于险要之处,独自生长,独自开放,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可谓是花中傲骨。而在大理剑川就有一处生于悬崖峭壁上的胜景,名曰石宝山,以独具特色的丹霞地貌-龟背石,及峭壁之上筑飞檐,栩栩如生的石窟形象而闻名,其人文景观无不彰显着人们的顽强与智慧。
石宝山上景色独特,庙宇别致,以石窟和摩崖造像而声名久远。其中宝相寺始建于元朝至元年间,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寺院庙宇倚巨大石壁而建盖,被誉为"云南悬空寺"。山水、林木、庙宇的搭配浑然天成,峻奇秀丽,引得野生猕猴在此聚居,堪称为石宝山之最。石窟选用三代极具代表性的南诏国主及众多宗教人物,以细腻典雅的石窟壁像将大理历史文化和宗教文化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
不仅是景,这儿的人文风情也是有趣的,淳朴好客的大理人民和一年一度的传统歌会,为这个地方增添了浓厚的地域风情和民族氛围。